English

三足鼎立 求职路

1999-01-09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招聘洽谈场面火爆

自1985年由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第一次招聘会以来,人才和职业介绍两大系统总共举行了多少次招聘会实难以统计,仅去年1至9月,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各种名称的人才、劳动力资源招聘大会已达21场,月均2.3场,以每场平均2万人参会计算,入场求职者达42万人次,参会的招聘用人单位达1万家。

中小型招聘会、洽谈会可说天天有。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介机构已达450家,仅双休日,市、区两级人才、职介就举办10场招聘会,如再算上社团、行业协会、民办、集体的招聘会,其总数就相当可观了。

北京招聘会场面火爆,不亚于“庙会”、“赶大集”,外省市的求职者虽因户籍制度等问题制约,也都欲到首都一展身手求发展。据笔者调查,外地求职者已占招聘会求职者的1/3。招聘大会常人满为患,出现空缺职位少,供不应求,求职成功率低(不到10%)的情况。如何办好大型招聘会、提高成交率这道难题摆在组会单位面前。

招聘大会,说白了也是一种商业行为,因为人才、职业介绍机构基本上实行自收自支,在招聘会上需发广告、租场地、拉客户,为了获取利润,必须进行“炒作”。由于组织工作不完善、人才劳动力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,招聘会存在问题日益显露:招聘会这一求职形式还能红火多久?

新闻媒体参与竞争

国家机关人员分流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市场,下岗分流等使人们感到,要把报纸办得贴近读者、贴近生活,必须开发劳动力资源大市场,新闻媒体要发布招聘、求职信息,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,来扩大报纸发行量,求生存发展。

1996年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创办《北京人才市场报》,信息的独家性、权威性使之在人才招聘市场独领风骚,凡到人才市场求职者,大多人手一份。

跨入1998年,“分食”劳动力资源这块“大蛋糕”的新闻媒体增多。《市场报·人才周刊》、《中国劳动保障报·职业导刊》、《北京经济报·非公经济与就业周刊》、《精品购物指南·人才》等均与北京市的人才、职业介绍机构联合办专栏、专版,登载招聘、求职信息。

新闻媒体介入劳动力市场竞争,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。但不少求职者也有反映,有些信息是重复刊登,缺乏独家性、权威性,长此下去,在市场竞争中难有生命力。

信息产业异军突起

信息产业的发展,使人才、劳动力的供求向电子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,它与招聘大会、新闻媒体已形成中介行为的补充形式,力图在劳动力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。

北京市目前有住宅电话用户300多万户,一些电话信息服务台正是看到了电话信息网络发展的优势,建起“空中信息大市场”,通过供求信息交换,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招聘的方式。电话劳务信息服务的特点是快捷、方便、准确、及时,省力省钱省时间。

因特网招聘在国外较普遍,它适合于中高级管理人才求职。由于因特网在北京入网者不多,也不像电话网那么普及、广泛,一般的人才、普通劳动力不敢问津。

招聘大会、新闻媒体、信息产业的参与劳动力资源市场竞争,对推动市场就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但如何提高服务质量、提高信息时效性、准确性,则是广大求职者翘首以盼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